当前位置->:首页  活动通知  新闻通知

2020年下半年第四次组会记录

来源: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0-11-17]    [发布单位]: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


时间:2020年11月14日  地点:特教楼453  应到:35人    实到:34人


组会内容:


一、研一汇报英文文献

1.李哲:学校疏离感与青少年网络成瘾:自尊为中介与情绪智力为调节

文献汇报从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思考六方面进行

文章使用风险缓冲模型和反向风险缓冲模型来说明情绪智力作为学校疏离感与网络成瘾的调节变量

问题

苏红婷:情绪智力作为一种调节变量,是否应该分为高情绪智力的孩子与低情绪智力的孩子?

金悦:文章在收集数据时,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对抽样城市进行了分层,发达城市和欠发达城市,文章是否对两者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曹华:回答了文鹏的问题:文章采取的取样方法是为了保持样本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潜在控制了其他变量。

张建勋:提出反向风险缓冲模型具体解释是什么?回答了文章为什么会同时做中介和调解:中介变量可以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但不是所有的自变量与因变量都可以用中介来解释,因此会提出了调节变量。

杨老师:变量的提出要充分,如果文章中描述不足,可以自己查阅变量是如何提出的,读文献时要弄清作者的意图,当出现不熟悉的模型与研究方式时一定要自己查阅资料解释清楚,在报文献时多思考,原文应该与PPT一起参照了解。

2.崔霞:酒精成瘾者对酒精线索的加工缺陷:来自事件相关电位微态分析的证据

文献汇报从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思考这几个方面进行

文章使用了事件相关电位的微态分析技术,验证了两个假设,①AUD患者大脑反应转变会发生在信息加工早期,并会出现在P1时间窗口期;②AUD患者会出现更小的p3波幅

问题

张炀:文章的优势是微态分析技术,问题的提出并不新颖,实验程序图片中为什么添加其他两个图(例如:“?”图片和“干扰图片”)。

张银燕:P1波幅不能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来解释(例如like和wanting),在解释结果中的交互作用时,容易忽视因变量和自变量,建议根据图形更好的做出解释。

杨雁惠:微态分析聚类的四类ABCD有什么意义,分别代表什么,是否一定是四类?

文鹏:文章做两种图片,先是想象再加入图片,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存在多此一举

张建勋:一系列研究表明AUD患者表现出更大的P3波幅,但本篇研究AUD患者表现出更小的P3波幅,与以往的研究存在矛盾之处,需要进一步追踪。微态分析是一种较为新的分析方式,需要多关注。

杨老师:文章的结果与大量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查找与本研究结果相关的一些文章,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大家在积累基础后可以学习微态分析技术,最好是拿着数据进行学习,效果会更好。

二、刘文鑫汇报系列文献

从前人系列研究回顾和个人研究设计这两个大方面来进行汇报。

前人系列研究中存在工具不一,被试分配混乱等问题。个人研究设计的研究背景从缺陷、意义、时间、线索来分析说明,提出了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说明个人研究意义,分别设计了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

问题

苏红婷:实验二和三的必要性存在疑虑,在成瘾者中做这项研究并没有新机制的提出,实验能否被证实?

张炀:海洛因成瘾者跨期决策本身就有问题,0效应是否存在此群体中,有效性如何?

曹华:从目前的研究假设上来看是可证实的,中国的时间观与西方时间观存在差异,需要考虑文化的问题。

张建勋:不同文化下的时间观属于比较远端的额外变量,需要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建议将实验二三先放下,重点关注实验一。

杨老师:大家可以学习这种文献汇报方式,通过看相同领域的一系列文献,这样可以更好的了解这一领域的问题,这样汇报文献更有意义,也能更好的发现自身的问题。组会形式主要需要大家多提出问题,多思考多讨论。

三、研三汇报各自研究进展(由各小组组长来汇报)

杨老师:研三同学要尽快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抓紧时间写文章,以免后期时间不充足。